婆娑之洋,美麗之島,四面環海的台灣,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大海孕育而生的獨特地貌及漁業生態是自然最美好的餽贈,但這些並非取之不竭,根據中研院研究指出,近三十年來台灣近海魚種銳減只剩下四分之一,漁業及魚獲的大幅萎縮揭露海洋污染與生態瀕臨崩解的危機,而來自近年國際的調查,台灣附近海域的健康狀況,更在全球 220 個地區中排名 199,幾乎敬陪末座;不只台灣,科學家更預測在氣候變遷影響下,2050 年時,海裡將沒有魚。

海洋生態正面臨巨大危機,因此,The Seedin Lab 的第二波企劃以「海洋」為主題,喚醒關注這個孕育生命卻漸被我們忽視且破壞的故鄉。

  • 圖片來源:The Seedin Lab

深信「科技始於人性、人性源於自然」的 The Seedin Lab,用有意思的方式串起不同領域但各有創意的人事物,彼此激盪創造出具有五感體驗的實驗性企劃,讓大眾輕鬆地去親近理解人文、藝術、科技、永續等看似遙遠卻重要的議題或概念。透過城中的隱密空間,以飲食作為共同語言的多方對話平台,激發人們思考自然和科技如何在我們日常供需之間取得平衡循環,達到「永續、傳承、再生」的願景。

  • 圖片來源:The Seedin Lab

本季的「海洋」主題企劃嘗試結合食育(食魚教育)、裝置與聲音藝術,攜手致力推廣海洋永續以及食育的海洋顧問愛爾文、以有機雕塑探討當代消費文化議題的新銳藝術家洪郁雯(Julia Hung)、用 10 年實地記錄台灣土地、海岸聲音打造「台灣聲音地圖計畫 Taiwan Sound Map Project」的聲音創作者吳燦政以及由日本設計大師深澤直人製作的台玻自有品牌 TG,從日常最容易親近海洋之處,展開另一場與大自然的對話。

  • 圖片來源:The Seedin Lab

Series 2:海洋。我們該怎麼去愛你

近年全球餐飲潮流崇尚從產地到餐桌,強調食用當令在地的蔬果農產,減少碳足跡,但卻很少人關注來自海洋的珍饈,受氣候變遷以及過度捕撈影響,逐年減少的魚獲量與市場裡逐高的珍稀魚價,都是海洋資源枯竭的警訊,但日常其實很難去感受到這件事,除了偶一為之的淨灘、少用塑料,究竟還能做什麼去保護愛惜海洋?

  • 圖片來源:The Seedin Lab
  • 圖片來源:The Seedin Lab

「看不到,不代表沒有發生。」家族世代與大海緊密連結的愛爾文,身為每天上市場進貨的餐廳主廚,尤能深刻感受問題嚴重性,他取之海洋也敬愛海洋,更熟知在地人對海鮮飲食的喜愛,但要所有人不吃魚太過不切實際,且未必能解決根本問題,因此在兼顧飲食習慣、商業營運、漁業生態以及海洋永續下,他用創意思維將美味海鮮轉化為生動的海洋故事,透過用心專研的食魚教育帶領大眾認識並懂得挑選魚種食材,期望從最容易親近之處:你的餐桌,開始改變,扭轉並決定海洋的未來。

  • 圖片來源:The Seedin Lab

愛爾文深信:「商業藉文化可以昇華;文化藉由商業得以永續」,這與 The Seedin Lab 的願景理念不謀而合,因此邀請他擔綱海洋系列顧問,將食魚教育以及海洋永續理念分享給我們,並由The Seedin Lab的主廚團隊,透過創意料理的方式將其納入本季的菜單設計中,把目前海洋正面臨的石油污染、過度捕撈、全球暖化及水資源浪費⋯等問題一一呈現,藉此傳達對生態友善的食魚教育理念,帶領大家正視海洋問題,同時完成一趟關於海的旅程。

  • 圖片來源:The Seedin Lab

在城市遇見海 五感藝術盛宴

延續⟪我吃了一個展覽⟫系列精神,The Seedin Lab 再次透過絕妙的五感體驗讓人輕鬆接觸寓意深刻的當代議題。活動現場除了提供嗅覺與味覺享受並兼顧食魚教育的餐飲,更有結合燈光、裝置與聲音等融入視覺、聽覺、觸覺的藝術展演,讓人從踏入 The Seedin Lab 的那一刻起,便彷彿推開了任意門,走進喧囂城市中的寧靜海,迎來一場充滿驚喜與發人省思的海洋盛宴。

  • 圖片來源:The Seedin Lab

此次現場將能欣賞到新銳藝術家洪郁雯創作,除了能一睹將回收塑膠袋創造出如雲霧繚繞的代表性作品「仿生 Biomimicry」之外,更特別為此次海洋主題創作了最新的「殘骸 Debris」系列作品。

  • 圖片來源:The Seedin Lab

「大海的寬闊總給我很寧靜療癒的感覺,它既溫柔同時也很有力量。我們平日生活看似離海洋很遠,但其實它始終包圍、包容著我們。」從小就喜愛親近海洋的洪郁雯,對這次策展主題特別有感,因此想將海洋帶給她的感受透過藝術形式傳遞給觀者。她採用自幼跟阿嬤學習的鉤針編織技巧,將回收來的塑料、衣物解構再編織成絢爛有機的自然姿態,時而看似恣意綻放的花朵,又像是海中美麗的珊瑚,無論從任何角度欣賞都有不同感受。

  • 圖片來源:The Seedin Lab

除了同樣使用回收材的環保理念,該系列也延續藝術家創作核心探討的「消費主義」現象。如編織時融入的白色部分,既象徵珊瑚因人造汙染而逐漸白化、失去色彩,甚至死去;另也啟發我們更深沉的審思:同在消費主義下的人類,是否也因為大量快速的生產,以及對價值或成功的化約定義而逐漸失去個人獨特的色彩?

  • 圖片來源:The Seedin Lab

洪郁雯透過特殊方法使裁成條狀的保特瓶瓶或塑膠袋與衣料等連接在一起,過程中不需要再使用膠水等新添耗材,更落實永續環保精神,而且在編織的反覆動作中,創作者本身也被療癒。其中「Debris 05」作品的核心塑料編織部分,是她望著宜蘭海岸時所創作,回到台北後才繼續用回收衣物完成整件作品。衣料原本使用的鈕釦、標籤等也被完整保留融入,這讓作品顯得更為有機,既能延續物件本身的價值並注入創作者的想法,也會再觸動觀者產生更多靈感與情感連結,生生不息。

  • 圖片來源:The Seedin Lab

另一件位於入口處採用漁網製作的作品也同樣引人深思。粗細及顏色不同的回收漁網拼接塑形為不規則的大型裝置,讓人需要繞道而行的設計,目的是希望透過肢體觸感的互動,體會海中生物因人為污染帶來的生存不便及威脅。漁網同樣也象徵著消費主義中的陷阱,無論是海洋生物或人類都受其影響,而經過處理的漁網猶殘留少許「海味」,為觀者增加嗅覺感受。此外,在燈光變化下,作品也像是海中漫生隨時有生物出沒的有機物,增添神秘感,正如大隱於市的 The Seedin Lab,別有洞天獨特位置,讓來此的賓客猶如探險,並能從中獲得驚喜與啟發。

  • 圖片來源:The Seedin Lab

除了結合水波紋燈投影的空間裝置,洪郁雯也利用打碎的回收塑料瓶蓋結合魚骨和貝殼,創作出「化石」系列作品,乘載在台玻自有品牌TG的儲物罐裡,以「化石」的概念呈現未來可能的人為與大自然殘骸,再次提出疑問與反思:消費主義下遺留的殘骸,在生態中難以分解,流入海中逼迫生物與之共生,對環境及人類產生什麼影響?

  • 圖片來源:The Seedin Lab

聽海的聲音 為海洋發聲

此次展覽空間中伴著海生光影,耳際流淌的是聲音藝術家吳燦政紀錄海的聲音。一如視覺等其他感官認知,聲音也可以嵌入符號與訊息,牽引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並觸動身體知覺產生情感連結,因此,吳燦政不斷實驗視覺與聲音的音像關係,近年更透過「台灣聲音地圖計畫Taiwan Sound Map Project」十年計畫,紀錄生活環境中我們習以為常的聲響,透過漫步或定止的方式,穿越在城市與鄉村或沿海之間,探索人為與自然的環境的地域,透過這些聲音紀錄資料,以及聲音組合變化過程中的符號元素,推敲出人們的生活環境現象,由此層疊出在地的聽覺文化性格,並開啟視像、聲訊、音景與感知在當代美學文化視野的面向探討。

此次與 The Seedin La b的合作,特別選取了台灣聲音地圖中沿海海域的聲音,與餐點和裝置藝術完美相融,也彼此對話。空間中迴盪的是聲音,是海,而我們被擁抱其中,彷彿浮載於水岸,又倏忽潛游大海,在光與聲響蕩漾間體會海的美麗與哀愁,學習尊重,懂得珍惜。


The Seedin Lab
預約方式:僅接受 in line 預約
營業時間:週ㄧ~週日 12:00 – 14:30 / 18:00-22:00



本站圖片部分取自於網路,如有版權使用疑慮煩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