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情人節一步一步慢慢靠近,想必大家不是選擇燈光美就是氣氛佳的餐廳吧?但你有想過來場「無光」晚餐嗎?認真想想,當我們的視覺被剝奪之後,我們還剩下什麼?味覺、聽覺還是觸覺呢?近幾年來,歐美各國已出現 DID 餐廳(Dining in the Dark),北京、曼谷、香港也紛紛追上這股「神祕潮流」,就連台北也在今年 7 月出現了「無光晚餐」快閃活動,讓不少饕客前往朝聖!


▼官方首頁僅留「這裡黑暗無光,唯有你的舌尖,將被每道料理點亮」一段耐人尋味的字句。



在黑暗中用餐的概念源自於瑞士盲人牧師 Jorge Speilmann 的友人,在一次牧師家中矇眼用餐後,意外發現僅靠著味覺和嗅覺,餐點竟變得更令人享受,而大讚這樣的用餐模式。


▼Speilmann 牧師為了讓更多人能體驗這「黑暗」世界,因此全球第一間 DID 餐廳誕生了。



E 編這回親自前往這「摸黑吃飯」、「無光對談」的無光晚餐體驗活動,用僅存的感官在黑暗中探索、認識自己且享受與美食對話,除此之外,在黑暗中不用在乎朋友、約會對象的眼光,能放鬆、自在的做自己,細細品嚐桌上「看不見卻摸得到」的神秘料理。


▼工作人員全程配戴夜視鏡服務,直到重返光明的現實中,才知道剛剛究竟吃下哪些「創意料理」。


▼不必在意吃相、不必在意頭髮是否亂掉、掉妝等等小事,我們更能仔細聆聽對方、認真品嚐美食,慢慢將生活上常忽略的「美好日常」給拿回來。


一頓「無光」晚餐大約 70-90 分鐘, 6 大主題、 18 道菜餚,其中包含餐前小點、開胃菜、2 道主菜、甜點等,客座創意主廚 Leon Wang 選擇運用台灣在地食材,以歐洲創意料理作為呈現。


▼主廚提到「工作如果不有趣,人生就太辛苦了;料理若沒有玩心,能剩得下什麼滋味?」。


人總是藉著視覺接收資訊、理解世界,但也因為視覺帶來的雜訊、視覺產生的先入為主而侷限了觀看的角度,若一不小心,甚至被視覺給主導一切,而忽略事物本質的好。



▼一黑色的水放在眼前,因為視覺所帶來的未知與不安,我們會假設這瓶水有異味、有雜質、怪異,但細細品嘗後,它可能與一般水一樣純淨順口。


說到料理,我們總是常聽到「色香味俱全」五字,但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讓色香味裡的色、餐點的擺盤、餐具的花紋、餐廳的裝潢與服務的好壞等外在因素,主導了對於飲食的看法。


▼料理真正重要的莫非在於使用的食材、味道之間的平衡、放進口中的口味與質地、淡淡散發的溫和香氣,與料理所勾起的記憶。


撇除食物,現代社會越來越沈迷於外表、長相、衣著、髮色、妝容、配件的追求,「視覺」完全隔絕真正認識一個人本質與內心的機會,甚至也影響了自己。


▼自己的說話表情、肢體動作、外觀長相,種種擔憂同時也影響著我們誠實地表達真正的自我。


活動結束後,最讓 E 編感人的是「求婚故事」,在黑暗中,突如其來「兩人初次約會所聽到個歌曲」一播下,女孩落淚了,在沒有燈光下的求婚、意外的回憶曲聲,給人更多浪滿的想像空間。


無論是朋友或是情人,或許可以藉由「無光晚餐」來好好地、誠實地認識彼此,拋開「視覺」的主導,認真地享用一場愉快、驚喜的夜晚。


本站圖片部分取自於網路,如有版權使用疑慮煩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