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片紛紛祭出驚悚懸疑電影,以「人格分裂」作為主軸的國片中較為稀有,因此《最完美的女孩》這類型的題材對台灣演員來說更是新鮮,任誰看到這樣的劇本都會想嘗試。不出預料,主演《最完美的女孩》的李毓芬和張睿家,首次看到劇本時便毫不猶豫的接下,儘管當時的劇本還不完整。


兩人初見劇本時,除了新鮮、興奮,更是同情!



毓芬:「我想挑戰這樣如此黑暗的人格,想法在我腦中不斷湧出,特別地是,這角色並不是事件主要發生的原因,但卻是整個世界的核心,甚至每一個伏筆都會令大家傻眼。」


睿家:「你會對這女孩出現憐憫,當你的夢想破滅時,回到現實殘酷的時候,才驚覺原來身邊的家人是如此愛你、為愛犧牲,不單單認為這是一部驚悚電影。」


與相同題材作為背景的《分裂》來稍做比較,兩者之間也可以看出角色的詮釋些許不同,前者明顯可看出在穿著、外型特徵都有明顯的改變,但後者卻是透過眼神、情緒堆疊來詮釋,尤其在《最完美的女孩》,必須同時和對方一同進入那當下的情緒,才能更投入。




對於大多數的角色都有既定的模式情緒設定,葉欣在《最完美的女孩》中這角色更是特別難詮釋。對觀眾來說,人以「習慣」作爲人格的區別,但葉欣卻是以「心理層面」來顯現,毓芬表示:「因為知道自己心理缺陷在哪,因而出現這些極端的人格,我無法制定我的角色狀態。」


兩人在開拍前,除了看相關作品揣測心境,各個準備大有不同!




毓芬:「除了克服自己害怕的東西外,我得更了解我自己!因為在拍攝時不能有任何自己的情緒在裡頭,情緒一被帶走就不是葉欣。」

睿家:「因為裸戲的需要,在身材部分做了更多更大量的有氧和飲食控制。但其實,最大的準備,是學會讓自己更有邏輯、更有想像力,畢竟當時沒有結局,只能邊演邊修。」


當下的情緒,對演員來說是絕對重要,除了必須走進角色的世界,外在的氣氛、對方情緒也都非常重要,尤其是葉欣和徐邈兩人的互動更是需要。有趣的是,毓芬在戲中的「妝容」竟成了兩人進入情緒的催化劑。


當睿家第一次看見毓芬的「特殊妝容」時的反應是...




睿家:「嚇死了!但硬著頭皮也是得面對她!因為她內心的黑暗已經影響了我,當下你根本不會覺得她是葉欣或是李毓芬,完全符合心裡的情境,且我真的非常害怕。」



《最完美的女孩》不只玩弄觀眾,連演員也不放過!




《最完美的女孩》裡角色情緒層次與堆疊,對毓芬和睿家來說都是最困難的挑戰。從歡樂、懷疑到崩潰又變堅強,每一個角色的情緒都明顯清楚,也因而大多數的觀眾都會隨著她的心情乖乖地走,當劇情急轉而下時,是最驚艷、也是最難拍的一段,戲外的觀眾被騙得團團轉、戲裡的演員也差點被這些人格「玩」出更多人格。


毓芬:「我大多時都在自言自語,情緒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相當難拿捏。」

睿家:「我們有很多幕戲要重演,她一次、我一次,演到最後都快分裂了,就導演也都要再三理清現在是哪個人格,相當困難。」


其實,人格分裂是介於精神病理學和心理學的一種病症,大多時間隱藏的主人格並不會出現,而自身也並不會發覺其實已經被其他人格所支配了,這樣的現象,常反映在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上。


兩人皆患有多重人格?




事實上,每個人都會帶有 3 個基本人格,但有時會因為環境威脅太大,而出現行為偏差的人格,而毓芬與睿家也玩笑著說:「我們自己好像也有多重人格!」




毓芬:「尤其開車時最明顯,暴躁時就會開始自言自語,此時就會出現一個人格,但又會出現另一個人格來阻止,搞得自己很像神經病一樣,還有幾次甚至嚇到坐後座的人。」

睿家:「小時候最常發生!每次當我跟哥哥吵架時,我就會出現另一個人格,開始裝哭、演戲,造就了現在的我,但又因為演戲體驗不同角色時,又開發我曾未出現的人格。」




片名《最完美的女孩》是大多數人所渴望的,但對身為男性代表的睿家來說,最完美的女孩是「當你在追求每一件事都盡心全力、投入,過程才叫做最完美。」;而在片中飾演「最完美女孩」的毓芬則認為現實世界裡根本沒有這種人,她認為:「願意去改變、突破,都只會讓自己更接近完美,不會達到完美。」這句話一出,想起毓芬曾推出的單曲〈是我不夠好〉,歌名似乎恰是《最完美的女孩》的謙詞!



FAQ

1998 年 3 月 19 日。
更多內容請見JUKSY街星

2021 年 6 月 19 日。
更多內容請見JUKSY街星

本站圖片部分取自於網路,如有版權使用疑慮煩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