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稱影視產業是一個高投資高風險,充滿魅力的「情緒產業」;而編劇是一門將創意具象化的藝術,長期以來面臨靈感枯竭、資料搜集繁重及劇情結構安排的挑戰。生成式 AI 軟體不僅能協助編劇快速搜集資料,有時還能提供意想不到的靈感火花;但在與 AI 深度合作下,相對來說「人類編劇」的真實情感將變得至關重要。

延伸閱讀:後疫情時代觀眾變了!OTT、短影音當道,製作公司如何抓住新趨勢?

AI 顛覆編劇?生成式 AI 如何改變角色創作與影視未來!

編劇是一門將創意具象化的藝術,長期以來面臨靈感枯竭、資料搜集繁重及劇情結構安排的挑戰。在台灣,大多編劇需單打獨鬥地完成劇本,在時間壓力與缺乏外部資源的情況下,難免容易迷失方向。
然而,隨著生成式 AI 技術的快速發展,編劇的工作模式正在悄然改變。生成式AI軟體不僅能協助編劇快速搜集資料,有時還能提供意想不到的靈感火花。

事實上,如在 Youtube 搜尋「Short Film by ChatGPT:The Catalyst」,可見一齣長度約 5 分鐘左右的實驗性驚悚喜劇短片,而該片的編劇工作,便是加入了 ChatGPT 的參與,雖然整體架構仍由「人類編劇」主導,故事劇情也稍嫌套路,但整體影片的台詞與動作設計,已有一定的流暢度。

AI 顛覆編劇?生成式 AI 如何改變角色創作與影視未來!

AI 應用的挑戰與未來展望

儘管 AI 為編劇創作帶來諸多便利,但其應用也伴隨著挑戰:

1. 創意的不可替代性:AI 雖能提供靈感,但無法完全取代編劇對生活的觀察與人性的洞察力。

2. 過度依賴的風險:若編劇過度依賴 AI,可能導致作品缺乏個性與深度,甚至造成內容同質化的問題。

3. 數據偏誤與道德問題:AI 的輸出取決於其訓練數據,若數據來源存在偏見,可能導致劇本內容也帶有偏頗,進而引發爭議。

4. 版權風險與法律空白:AI 生成內容的版權歸屬問題仍是未解的法律難題。目前,AI 的創作基於其訓練數據,而這些數據可能包含受版權保護的內容。此外,由於現行法律對於AI生成內容的著作權歸屬尚無明確規範,未來可能導致數據資料提供者、編劇、製片方與AI開發商之間的糾紛。

未來,AI 可視為創作工具的一種,它與編劇的協作應以平衡為核心;編劇依舊是創作的主導者,而AI則作為輔助工具提供支持。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AI將不僅是工具,更可能成為編劇的創作夥伴。

【作者介紹】

陳宜旻(Benson),現任網銀國際影視總經理,深耕影視產業多年,精於市場洞察與優質劇本開發,曾參與《宿》、《刺客》、《周處除三害》、《華燈初上》及《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等多部知名作品的投資與製作。從發行經典IP《加菲貓:農場大冒險》、日本名導三池崇史執導龜梨和也主演的《怪物樵夫》、玄彬主演 2025 年度鉅片《哈爾濱》,皆成功邀請兩大日韓巨星來台造勢宣傳;積極展開電影發行事業的同時,也陸續引進國際級演唱會,秉持從内容到通路,提供觀眾最多面向的娛樂體驗,被喻為網銀泛娛樂獨角獸誕生之路的關鍵推手。

AI 顛覆編劇?生成式 AI 如何改變角色創作與影視未來!

(此篇內容由林佳欣與 ChatGPT 共同編輯)




本站圖片部分取自於網路,如有版權使用疑慮煩請告知。

標籤關聯文章 :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