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手機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過度使用可能導致「手機失智症」。日本醫學專家警告,長時間漫無目的地使用智慧型手機會使大腦疲勞,影響記憶力與認知功能。本文整理日本腦科專家提出的 10 大徵兆檢查表,以及預防與改善手機失智症的有效方法。

智慧型手機成癮恐得「手機失智症」!出現「這 10 大徵兆」請注意了!

在這個數位化時代,智慧型手機幾乎成為現代人無法脫離的必需品,無論是傳訊聯絡、工作、休閒娛樂,或是在社群平台瀏覽貼文與影片,智慧型手機都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日本醫學專家提醒,若長時間隨意或漫無目的使用智慧型手機,可能使大腦過度疲勞,進而出現所謂的「手機失智症」現象。 根據日本醫學專家的說明,「失智症」和「智慧型手機失智症」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傳統的失智症是指因大腦海馬體退化,導致無法將新的訊息輸入大腦儲存,使患者無法記得近期發生的事情。

    圖片來源:@pinterest

相反地,「智慧型手機失智症」則是因為大量資訊不斷湧入大腦,讓腦袋如同塞滿雜物的倉庫,雖然資訊有被儲存,但卻難以提取,導致記憶混亂、反應變慢,甚至做事效率下降。 日本腦神經外科權威、奧村記憶診所理事長奧村步整理出「手機失智症危險度檢查表」,列出 10 個可能的警訊:1. 當沒有帶智慧型手機時會感到焦慮 2. 上廁所或洗澡也要帶著智慧型手機 3. 沒手機睡不著 4. 時常感覺聽到手機震動或通知聲 5. 常常叫不出人名物名 6. 想不到適合的回話或很難回應別人 7. 工作或做家事的效率下降 8. 顧慮的事太多,例如工作、家事、照顧孩子 9. 感到焦慮 10. 睡眠不足,專家提出一項簡單的自我檢測方法:是否能立即想起「前天晚餐吃了什麼」?如果無法立即記起,很可能已經出現了「智慧型手機失智症」的跡象。

    圖片來源:@pinterest

日本腦神經內科醫師內野勝行指出,智慧型手機本身並非有害工具,關鍵在於使用方式。若能主動、有意識地選擇接收資訊,智慧型手機將是有益的工具;但若只是漫無目的地瀏覽,大腦就可能變成「數據垃圾場」,造成記憶提取困難,甚至影響日常表現。 內野勝行特別提醒,「手機失智症」最需注意的是大腦的前額葉功能,這一區塊負責控制行為及執行能力。針對「手機失智症」的預防與改善,專家們提出了幾項實用建議:1. 定期進行「數位排毒」:暫時遠離智慧型手機,在戶外散步、去露營或泡溫泉 2. 適當午休:控制在 40 至50 分鐘內的小睡,有助於恢復腦部疲勞 3. 養成紙筆記錄習慣:主動輸出資訊,是保護大腦的好方法 4. 設定使用時間與內容:為手機使用設定明確的時間限制,避免無止境滑動 5. 培養多元興趣:尋找除了滑手機外,能讓大腦分泌「多巴胺」的活動。

    圖片來源:@pinterest

若長期無意識地滑手機,不加選擇地接收大量資訊,最終可能導致大腦功能下降,甚至影響日常生活表現。 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手機失智症」現象越來越普遍,尤其在年輕族群中更需注意。透過提高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意識,適時進行「數位排毒」,我們可以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時,也保護大腦健康,避免成為「手機失智症」的受害者。延伸閱讀:日本人氣拉麵店武道家除了不能滑手機,老闆還要求「禁戴耳機」引熱議!


本站圖片部分取自於網路,如有版權使用疑慮煩請告知。

標籤關聯文章 : #智慧型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