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近日三讀通過,將「博愛座」正式更名為「優先席」,並規定必須設在出入口附近,比例不得少於總座位數的 15%。這項修法希望減少社會對讓座的誤解與爭議,強調讓座應是出於同理心的自發行為,而非道德壓力下的責任。藉由名稱改變,重新詮釋「優先」的價值,期待建立更友善的大眾運輸空間。

延伸閱讀:搭捷運、公車大眾運輸最討厭 10 種人:博愛座、正義魔人、有異味⋯!

博愛座走入歷史,優先席全面取代!

「博愛座」終於改名了。立法院日前通過修法,未來不再使用「博愛座」一詞,將全面更名為「優先席」,希望能透過名稱轉變,重新詮釋公共運輸座位的意義。除了名稱更新,法條也明確規範設置比例與位置,要求大眾運輸工具設置的「優先席」不得低於總座位數的 15%,並設於靠近出入口的位置,方便身心障礙者與其他有實際需求的乘客使用。除了制度調整,政府也將加強宣導與圖示標準的統一設計,並透過廣播與媒體提醒大眾落實讓座觀念。不過,有民眾擔憂可能出現「人人都說自己有需求」的情況,引發新一輪矛盾。對此,衛福部回應,讓座是出於同理心的自主行為,而非強制義務,社會應該培養出互信與理解,而非陷入指責與懷疑的循環。

博愛座正式改名「優先席」!民憂:「人人都說自己有需求」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事實上,「博愛座」這個詞早在 1976 年由台北市公車業者率先推出,並在 2016 年正式寫入法條。雖然初衷良善,但多年來經常成為爭議焦點,從老年人要求讓座、到年輕人不敢坐下的焦慮,原本象徵體貼的制度,反而演變為壓力與標籤。立委林月琴也指出,這次修法不只是在名稱上做改變,更重要的是重新建立一種健康、互相尊重的公共文化。未來,「優先席」希望能真正回歸初心,讓每個人都能自在且安心地使用公共運輸空間。


本站圖片部分取自於網路,如有版權使用疑慮煩請告知。

標籤關聯文章 : #捷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