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日舞影展上有一部敘述跨性別者的紀錄片受到許多媒體關注,這部紀錄片是 Netflix 的《揭開面紗:好萊塢的跨性別人生》(Disclosure),在這部片中討論了許多大眾對跨性別者的誤解,以及這個族群在社會上的壓力與困境,被許多媒體認為是今年奧斯卡的遺珠之一。近年大眾媒體上我們開始感受多元,「跨性別」這個族群雖然日漸受到矚目,卻仍有許多人在社會上被用異樣眼光注視,跨性別者在許多人心中仍然是很模糊的概念,背後的原因是什麼?現在就跟著本文一起更瞭解這個族群吧!
➡️ 延伸閱讀:Elliot Page 登《時代》雜誌封面、《高校十八禁》茱兒紅遍全球,3 位你我都該認識的跨性別藝術家!

-
臺北音樂博覽會 TMEX 北流盛大登場!辛曉琪簽名會、林強回歸、顏社咖啡體驗⋯活動資訊一次看!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北流)主辦的 2025 臺北音樂博覽會 TAIPEI MUSIC EXPO(TMEX)將於 8 月 28 日至 31 日在北流盛大登場,今年以「Tune in to Taiwan. Sync with Asia.」為主題, ...2025-08-28 -
喬丹+ Kobe 雙人簽名卡拍賣「超級天價」打破歷史紀錄!被譽為「聖杯級」收藏品!
昨晚( 8 月 24 日 ),一張同時擁有麥可・喬丹( Michael Jordan )與柯比・布萊恩( Kobe Bryant )雙簽的球員卡於 Heritage Auctions Sports 拍賣會以 1290 萬美元的天價售出,超越 ...2025-08-28 -
泰國 BL 劇組宣布來台甄選演員!時間地點、徵選條件、懶人包一次看!
喜愛泰劇的粉絲與期待進入演藝圈成為演員的朋友注意了!隨著 BL 市場逐漸在世界各地紮根,泰國製作劇組「TRIPLE TRIO STUDIO」的首部 BL 劇集「Neptune In The Sky」,正式宣布將來台北舉辦演員甄選,期許透過這 ...2025-08-27 -
BAPE® x CR7 LIFE 聯名登場!「C 羅」草綠迷彩短 T、球衣⋯完整發售詳情搶先一覽!
足球場上的傳奇巨星 C 羅,如今把屬於足球的速度與激情帶進街頭文化。BAPE® 攜手 CR7® LIFE 打造全新合作系列,讓「無畏表達」與「永不言棄」的精神交會,不僅向 C 羅的傳奇生涯致敬,也在潮流舞台上開啟了另一段故事! ...2025-08-21 -
黛安芬 Triumph × 金獎導演羅景壬!拍出不同世代女性的剛剛好魅力 !
2025 年 8 月 21 日,國際知名內衣品牌黛安芬(Triumph)正式啟動年度「三世代廣告企劃」,分別以 20、30 與 40 世代女性為靈感主題,推出三款系列產品與廣告影片,展現不同年齡層的生活態度與美學。 ...2025-08-19 -
你不是懶,你只是暫時缺電;允許自己停下來,去補足那些身體、情緒與心靈的能量。《Alice 的情緒快遞》
你不是懶,而是能量低有些日子,你明明有一整頁的待辦清單,卻只想窩在沙發上,手機滑來滑去。你責怪自己懶惰,甚至懷疑是不是意志力不夠堅強。但,親愛的,真相是——你不是懶,而是能量低。能量就像電池,影響你的一切書裡的那張「電池金字塔」圖深深打動我 ...2025-08-14 更新 -
成功會變動,價值會留下;當你活出價值,成功就會回來找你。《Alice 的情緒快遞》
「不要去追逐成功,而是去成為有價值的人。」~愛因斯坦 這,並不是商業導師的金句, 卻道出了真正長久的影響力之源。 成功會變動,價值會留下。 當你活出價值,成功就會回來找你。 所以,給自己一個提醒: 你曾有過的夢,不是笑話,也不是奢望。 它只 ...2025-08-14 更新 -
用溫柔又實用的四步框架來整理,讓妳每天都能「回到自己的中心」!《Alice 的情緒快遞》
回到自己的中心:靈魂教母的溫柔四步練習,那天,一位朋友在咖啡館裡對我說:「我不知道自己怎麼了,每天都在應付事情,可是心好像一直飄在外面,回不來。」我看著她,她的眼神像一片被風吹得七零八落的落葉——工作、家庭、社交、無止盡的訊息和通知,把她的 ...2025-08-14 更新 -
我不需要做神,只需做光。我回到自己位子,深愛,但不插手。《Alice 的情緒快遞》
Today’s Lesson:《陪而不控、愛而不擾》對話式提醒設計,靈魂陪伴者的自我守位練習 ...2025-08-17 更新 -
讓自己在微笑中,把「上班」活成「修行」的笑場。《Alice 的情緒快遞》
主題:同事出狀況的 Blue Monday 副標題:這不是業障,是業務障礙 面對場域業力考題、同事的情緒投射、還有週一早上的自我懷疑:我們不逃避,只是靜靜地拔掉自己的能量線。讓我安靜握手指 10 分鐘吧! ...2025-08-17 更新
什麼是跨性別?什麼是 TGNB?
跨性別(Transgender)根據 GLADD (同性戀者反詆毀聯盟)所下的定義為「形容性別認同與出生時被歸類的性別不同的人」。意思就是如果你出生時的生理性別被指派為男生,但認定自己為一名女性,那這樣我們就可以稱呼他為「跨性別女性」;反之則為「跨性別男性」。而在目前的分法上,跨性別的範疇裡還有一個族群-非二元性別:目前有四類為混合性別、雙性別、流體性別、無性別。
而目前在歐美地區出現一個新興的詞「 TGNB(Transgender and Gender Non-Binary)」,指的就是跨性別與非二元性別,所以除去傳統分類上的男性與女性,目前其餘的性別認同基本上都可以用 TGNB 統稱。

好萊塢描繪的跨性別者如何影響大眾潛意識的反應
大眾媒體形塑了那些我們不熟悉事物的既定印象以及應對反應,根據 GLAAD 的研究,80% 的美國人沒有實際認識跨性別人士,所以美國人大多是從媒體得到跨性別是誰?他們的生活情況是如何?這個現象當然不只發生在美國,而是全世界共通的。所以當我們在許多作品中看到他們所描繪的跨性別者,不知不覺也會淺移默化到我們的對這個族群的態度。

《揭開面紗:好萊塢的跨性別人生》這部紀錄片中很大篇幅在討論過去的好萊塢電影、影集、節目,對變裝及跨性別者的描繪如何影響人們對跨性別者的態度。像是《驚魂記》( Psycho )、《剃刀邊緣》( Dressed to Kill )、《沈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裡的變裝殺人魔,就是透過男人變裝的形象,去製造角色的反差,雖然他們的角色不是跨性別者,但長久下來,我們潛意識早已對這個男性變裝成女性的形象產生恐懼,也很直接造成大眾對跨性別女性的反感與害怕。這個道理就像小丑本該是滑稽的歡樂角色,但卻在大眾媒體上出現許多邪惡、恐怖形象,因此造成某部人有了小丑恐懼症狀(Coulrophobia)。

而在喜劇電影、影集中,變裝者或跨性別者時常成為被嘲笑的丑角;《亂世浮生》( The Crying Game )、《醉後大丈夫》( The Hangover )裡看到跨性別人士的嘔吐、憤怒;《拉字至上》( The L Word )中,跨性別男性在女同志社會裡遭受排擠,以及將角色個性在變性過程中,從人人喜愛到讓人毫不同情。這些作品彷彿要告訴你,看到跨性別者你會嘔吐、恐懼、嘲笑,而在長久以來好萊塢都是這樣描繪跨性別者的。
影視形象的負面描繪與跨性別者的自我認同
而更重要的是,與此同時跨性別者也在被這些作品教導如何看待自己。因為大部分的跨性別者也是在沒有跨性別者的家庭中,所以他們迷惘找尋自我時,也相同受到媒體的影響。當跨性別者無法在公眾平台看到對跨性別者的描繪,他們又要怎樣認定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而當他們想要在影視作品尋求認同時,所有的作品好像都在告訴他們「你們是恐怖、奇怪、好笑的」。跨性別者也同樣會在這些作品中自我懷疑、自我厭惡,這也是為什麼不管是好萊塢或是其他傳媒,應該塑造更多跨性別者的正面形象。
「擁有正面展現的意義,這件事必須是更廣泛的社會變革的一部分,才能成功改變跨性別者的生活條件。」-蘇珊斯特雷克 Susan Stryker

跨性別角色為何應該給跨性別演員來演
這個議題在過去被多次討論,史嘉蕾喬韓森就也曾為此捲入風波。許多人認為讓演員做演員的工作,角色無關性別能演好就是好的選角。但在《揭開面紗:好萊塢的跨性別人生》中就從跨性別者的角度提出他們的看法:讓順性別男性演跨性別女,某種程度依然會讓世人在本質上做出區別,因為人們知道飾演跨性別女的演員是一位男性。而當你看到女性在螢幕後還是女性,這就打破了她們是男性偽裝的概念。
「這些對我飾演角色產生同理心的人,也對飾演這個角色的演員產生同理心。我認為當順性別者飾演我們時,這不一定會發生。」-拉維恩考克斯 Laverne Cox

蛻變的社會,帶來的曙光與隱憂
近年已經出現更多元的跨性別描述在影視作品中,《勁爆女子監獄》( Orange Is the New Black )、《超感八人組》( Sense8 )、《高校十八禁》( Euphoria ),《艷放80》( Pose )等等作品,都在用不同角度讓我們看到更多層次的跨性別族群。現在的社會正在蛻變,檯面上少數人的地位確實提升也帶來討論,但社會上大多數的跨性別族群仍然在掙扎及被欺凌。對跨性別族群來說整個社會結構的改變才是真正重要的,而大眾也不應該認為這些關注已經足夠,因為現實是離理想還差得遠。而在文章最後,就用紀錄片《揭開面紗:好萊塢的跨性別人生》片尾拋出的疑問來靈魂拷問我們自身及我們所處的社會:「不知道那些觀賞並喜歡這些節目的人,他們會不會對跨性別者伸出援手?」
「在達到這些目標之前,螢幕上的能量都不足以改善螢幕下跨性別者的生活。」-《揭開面紗:好萊塢的跨性別人生》
Source:《揭開面紗:好萊塢的跨性別人生》、The New Yorker、theq26、stonewall.uk、williamsinstitute、PubMed、vanityfair、the guardian
本站圖片部分取自於網路,如有版權使用疑慮煩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