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24 發行製作的作品中,不僅有獲得學院派認可的,如《月光下的藍色男孩》 (Moonlight)、《歡迎光臨奇幻城堡》(The Florida Project)和《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等,也有不少電影出現在三大藝術電影節的提名名單中。其發行製作的作品不僅在奧斯卡等頒獎季屢創佳績,更在全球影視市場贏得了穩定的商業成功與忠實影迷。它如何在大眾娛樂與藝術獨立電影之間找到平衡,成為影視業界不可忽視的力量?本文將探討A24的經營策略,並分析其對台灣影視製作公司的啟示。

延伸閱讀:台灣味還不夠?破解影視文化輸出 4 個關鍵困境與機會!

小眾也能翻紅全球!從 A24 選片策略看品牌突圍之道!  

不同於傳統層級分明的電影公司,A24 更像一家來自矽谷的網路公司,內部採用扁平、民主的管理方式:老闆沒有自己的獨立辦公室,任何人的意見都被歡迎,包括實習生。它除了有電影部門之外,還有大量的運營人員,包括財務、法務、金融、數據分析等等,與垂直細分的電影部門,在宣發、採購、公關、展映、衍生品開發等各個環節相互合作。

A24 甚至很早就設立了數據分析部,一部電影從上院線開始,數據部門都會提供相應的數據支援。在某種程度上,A24發行院線電影,已經做到了和串流網站發行網路電影一樣的決策數據化。

最經典的案例就是 2016 年上映的《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在最開始的時候,A24 內部並沒有特別看好這部電影,第一個週末上映的時候,A24 僅僅安排了紐約和洛杉磯的四家藝術院線。但隨即反饋回來的平均上座率,以及社交媒體上開始上揚的口碑,令數據分析部門意識到了這部片子被低估了,並且很快地反饋到了發行部門,經過討論後,發行部門決定擴大影院排片,先從紐約、洛杉磯開始,再擴大覆蓋到全國。而宣發(marketing)和公關部門(publicity)也隨即加入,開始在各個平台上提高影片的宣傳力度。

小眾也能翻紅全球!從 A24 選片策略看品牌突圍之道!

這部電影的口碑很快就從最初的紐約、洛杉磯藝術電影影迷圈,向外溢出到了 LGBT 族群和黑人觀眾,然後再外溢到一般的年輕人群體,直到最後刮起了一股全國性的觀影熱潮。雖然說這部影片的爆紅尚有許多其他因素,例如政治正確等,但 A24 內部快速的反應能力,最大的程度上確保了《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可以釋放出最大的潛力。

A24 的崛起,證明了即使在商業壟斷的影視產業中,獨立電影公司也能透過清晰的品牌定位、精準的選片策略、在藝術與商業之間找到共鳴點,並隨市場變化靈活調整,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取得成功。

【作者介紹】

陳宜旻(Benson),現任網銀國際影視總經理,深耕影視產業多年,精於市場洞察與優質劇本開發,曾參與《宿》、《刺客》、《周處除三害》、《華燈初上》及《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等多部知名作品的投資與製作。從發行經典IP《加菲貓:農場大冒險》、日本名導三池崇史執導龜梨和也主演的《怪物樵夫》、玄彬主演2025年度鉅片《哈爾濱》,皆成功邀請兩大日韓巨星來台造勢宣傳;積極展開電影發行事業的同時,也陸續引進國際級演唱會,秉持從内容到通路,提供觀眾最多面向的娛樂體驗,被喻為網銀泛娛樂獨角獸誕生之路的關鍵推手。

小眾也能翻紅全球!從 A24 選片策略看品牌突圍之道!

(此篇內容由邱子寧共同編輯)



本站圖片部分取自於網路,如有版權使用疑慮煩請告知。

標籤關聯文章 :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